溢兴~传统节日之端午节-消灾避疫发表时间:2022-06-03 11:11 溢兴~传统节日之端午节-消灾避疫 端午节吃粽子,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其由来已久,花样繁多。根据民间的传说,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,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为恐鱼吃掉,人们用箬叶把米饭裹起来,然后外面缠上红丝线,再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,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投到水中,让蛟龙鱼虾以为是菱角而不去吃。后来就发展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。 端午节的习俗很多,吃粽子和鸡蛋是民间的主要食俗,且各有历史和传说。因鸡蛋形状如心,相传吃蛋能长心,普遍认为吃了鸡蛋就能使人的心气好、更精神。传说很久以前,天上有个瘟神在端午节这天到人间播疫,孩子被其所害,很多孩子呕吐发烧,吐得四肢无力,有些甚至奄奄一息。父母看着遭罪的孩子十分心疼,纷纷到女娲庙烧香磕头,求她降妖消灾,保佑后代。女娲得知后便警告瘟神,今后不准伤害其嫡亲孩儿。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,不敢与其作对,就询问女娲娘娘在人间有几个嫡亲孩子,女娲说她的孩子很多,以后端午这天其会让他们在衣襟前挂个蛋袋,凡挂有蛋袋的都不准伤害。瘟神惟命是从,女娲又托梦给人间众亲。这年端午,瘟神下界后发现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个小布袋,里面装有煮熟的鸡蛋。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,所以就不敢再动手伤害了。从此,端午吃鸡蛋的习俗便广为流传,成为人们祈求健康、远离疾病的一种美好愿望和习俗。虽然各地的过法各有不同,但是企盼平安、幸福、百病不侵的美好愿景是一样的。 又是一年端午至。民俗学家表示,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,蕴含着消灾避疫,追念先贤这样丰厚的文化内涵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、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说,从节俗起源看,消灾避疫是端午节的原始主题。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,门口挂艾、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,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,这些辟瘟保健的节俗至今仍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。先贤遗风在,千古知音存。屈原等爱国人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,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,也激励着无数与他们血脉相同、志同道合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,激荡起跨越千年的共鸣。 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、树立核心价值观、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,是集体的文化记忆。传统节日充满着和谐、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,充满着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,是团圆的日子,是亲友往来的契机,也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。溢兴将继续重视传统节日,发扬中华良好美德。 |